倒逼流程改造 烟台打造大数据标杆式智能服务平台
文章来源:中宏网山东

中宏网山东12月26日电(记者 杜郑敏) 近年来,烟台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山东发展规划,全面启动“数字烟台”建设,以政务数据“聚、通、用”为主线,夯实“一云一网一平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在“智慧交通”、“智慧税务”、“智慧城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全省也属于标杆式的大数据应用城市。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013.jpg

烟台市扎实推进政务云、政务外网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不断“统云”、“优网”。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完成市直单位408个、县市区121个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工作;进一步优化电子政务外网,全面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实现了纵向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全覆盖,村居(社区)按需接入,横向接入政府、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形成了“全市一张网”服务支撑能力。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020.jpg

烟台市交通运输局自2014年起,先后启动“数字公路”、“智慧公路”建设,实现了公路日常管理全程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整合海量资源实现多方共享。

在公路领域将管养的2428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的公路标线、标识标牌、桥梁等全部数字化,以点、线、面不同形式进行符号化表达,共有沿线路产设施数据30万余条,6000多公里实景影像数据,养护、路政、桥检、工程等业务数据10万余条,实现了事件处置全程闭环监管。2019年以全市开展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归集”为契机,整合了公安、海事等15家单位共67种数据源,打破行业的数据壁垒,为实现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打下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031.jpg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025.jpg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启动的烟台市交通智能化综合平台建设,整合了局属各单位8个管理系统,同时对接市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公交集团等外部单位系统数据,初步实现了数字化行业监管和业务协同,形成了“横向互通、纵向互联”的信息共享机制。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102.jpg

“我们立足减税降费主题,在机构改革后对内部流程进行重塑整合,打造了一体化退税中心。对内将政策性退税、出口退税、多收退税等业务流程高度整合,实现受理与审批、前台与中台的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服务。”烟台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郑舒东26日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们介绍烟台的“智能税务”。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105.jpg

5月份烟台建成启用了烟台“智慧税务综合体”。先进的技术设备带来全新办税体验,实现办税方式从舟车劳顿的实地办税,向足不出户的居家办税和如影随形的移动办税转变,纳税人更为便利享受减税降费红利。

“我们的智慧办税服务厅是按国内一流水平打造的,目前可提供云桌面办税、移动办税、智能辅导等八项服务体验,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全天候、零接触、全景式的办税服务。”烟台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中心主任白星辉告诉记者。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121.jpg

自助办税终端的加快普及大大提升了办税效率、减少了前台辅导人员数量,已成为纳税人办税首选。“‘智慧税务综合体’里各种类型的自助办税设备很齐全,基本上平时办理的业务都涵盖了,效率很高。”烟建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陈志勇前来办理业务时说道。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138.jpg

此外,中宏网记者还发现,在每个自助办税终端都有一键呼叫后台人工客服视频的功能,遇到任何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沟通解决,高效及时。特别有科技感、未来感,是全新的体验。

2008年8月,烟台市按照住建部要求,建成数字城管系统,通过住建部验收。形成了“两轴垂直、高位监督”的管理模式、利用“万米单元网格”和“事部件”管理法对管理区域内的案件进行闭环式管理,转变了城市管理的模式。目前全市数字城管覆盖537.33平方公里,并完成了市区县的全覆盖、实现了数据的联通,并出台了考核管理办法。

微信图片_20191228133143.jpg

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升级建设了智慧城管平台,通过联网专线,把供水、供气、供热、环卫、路灯等公用设施的运行的数据集中到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设备指标进行监测,建立公用产品监测报警与数字城管业务处置的联动机制,改良传统人工应急指挥、处置模式,建成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应急处置模式,切实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建成全民城管、便民服务平台和智信系统。积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智信系统,将数字城管系统及其拓展系统的全部功能植入手机APP,建立了从信息采集到受理立案,从派遣处置到核查结案的全流程移动办公机制,全面实现手机移动终端“一网通”和“全业务”办理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城管各环节的工作效率。

此外,烟台大数据在地理空间、文化和旅游、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和应用环境,也为今后进一步大数据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产业等提供有力帮助和支撑。

责任编辑:王博
新闻推荐